《汉》的组词大全100个

汉东流、 汉东珠、 汉东蚌、 汉丹铁路、 汉主、 汉之季、 汉乐府、 汉京、 汉人煮箦、 汉仗、 汉仪、 汉佩、 汉傅、 汉僧、 汉元、 汉光武帝(前6-后57)、 汉军八旗、 汉军缺、 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 汉刻、 汉剑、 汉剧、 汉区、 汉印、 汉厫、 汉史、 汉咏、 汉园集、 汉圣、 汉堡、 汉堡包、 汉堡大学、 汉大心实、 汉奸、 汉姆雷特、 汉姓、 汉姬、 汉子、 汉字、 汉字国际码、 汉字库、 汉字编码、 汉字输入设备、 汉学、 汉学家、 汉官仪、 汉官威仪、 汉宫妃、 汉宫秋、 汉家飞将、 汉帜、 汉帝台、 汉帝杏、 汉庭、 汉廒、 汉文学史纲要、 汉旅、 汉族、 汉日天种、 汉景帝(前188-前141)、 汉本房、 汉档房、 汉椒、 汉武、 汉武台、 汉武帝、 汉武托孤、 汉武泉、 汉氏、 汉民族、 汉江、 汉沂、 汉注、 汉洋江、 汉津、 汉浦、 汉渚、 汉燕、 汉爵、 汉牍、 汉珥貂、 汉甘露鼎、 汉田郎、 汉畤、 汉白玉、 汉白玉石、 汉皇、 汉皋、 汉皋佩、 汉皋珠、 汉皋解珮、 汉皐、 汉皓、 汉碑、 汉碑额、 汉祖、 汉祖风、 汉祚、 汉票签处、 汉科乌马山、 汉穆拉比法典、 汉竹、 汉简、 汉篆、 汉籍、 汉纲、 汉经厂、 汉统、 汉绪、 汉缺、 汉署之香、 汉胪、 汉腊、 汉苗、 汉萨同盟、 汉葱、 汉藏语系、 汉虏、 汉誓、 汉语大字典、 汉语大词典、 汉语拼音字母、 汉语拼音方案、 汉貂、 汉贰、 汉贼不两立、 汉酺、 汉钟离、 汉镜、 汉阳江、 汉阳造、 汉阴、 汉阴机、 汉阴灌、 汉阴老、 汉阴老父、 汉阴诮、 汉陵、 汉隶、 汉震、 汉高祖、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汉鸡、 汉麻

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东汉分、 东汉通俗演义、 京汉铁路、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保圣寺罗汉塑像、 偷汉子、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关汉卿、 半截汉子、 大汉族主义、 好汉不吃眼前亏、 好汉做事好汉当、 好汉惜好汉、 居延汉简、 山中无好汉,猢狲称霸王、 干隔涝汉子、 广汉羌、 懒汉鞋、 拔赵帜易汉帜、 拖汉精、 插汉干云、 星汉砂、 星汉神砂、 朝汉台、 李维汉(1896-1984)、 楚汉成皋之战、 楚汉相争、 楚界汉河、 武汉大学、 武汉市、 江汉平原、 江汉朝宗、 河汉女、 河汉斯言、 河汉无极、 河汉桥、 河汉江淮、 现代汉语词典、 男子汉大丈夫、 癞汉指头、 白汉稻、 白金汉宫、 瞎汉跳渠、 硬汉子、 秦汉子、 秦皇汉武、 简化汉字、 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 粤汉铁路、 粤汉铁路借款合同、 罗汉床、 罗汉松、 罗汉椅子、 罗汉病、 罗汉菜、 罗汉豆、 罗汉钱、 西汉通俗演义、 谎汉子、 银雀山汉墓、 阿罗汉果、 饱汉不知饿汉饥、 騣汉!、 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 马王堆汉墓、 骑牛读汉书、 龙汉劫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丈夫汉、 不到长城非好汉、 不带头巾男子汉、 不戴头巾男子汉、 东汉、 丽汉、 二汉、 云汉、 五百罗汉、 偷汉、 傻汉、 先汉、 养汉、 军汉、 冲汉、 况汉、 凉汉、 前汉、 十八罗汉、 十六罗汉、 半汉、 华汉、 单身汉、 叠罗汉、 呆汉、 呆老汉、 周汉、 壮汉、 大汉、 天汉、 夯汉、 好汉惜好汉、 姬汉、 季汉、 宸汉、 富汉、 寡汉、 寥汉、 小番子闲汉、 层汉、 山汉、 岷汉、 峭汉、 巴汉、 庄家汉、 庄稼汉、 彪形大汉、 懒汉、 披霄决汉、 担板汉、 拔赵易汉、 挑脚汉、 插汉、 擂家汉、 散汉、 斜汉、 无赖汉、 星汉、 智短汉、 有汉、 村汉、 村蛮汉、 楚汉、 横汉、 樵汉、 檐板汉、 气冲霄汉、 气凌霄汉、 气逾霄汉、 河汉、 油汉、 流浪汉、 浪汉、 涒汉、 清汉、 渴睡汉、 游汉、 湘汉、 潢汉、 灵汉、 炎汉、 烈汉、 烟汉、 班汉、 田舍汉、 男子汉、 番汉、 痴心女子负心汉、 痴心妇人负心汉、 痴汉、 皇汉、 瞌睡汉、 瞒人汉、 硬汉、 硬铁汉、 碧汉、 神汉、 秋汉、 移厨吃饭汉、 移盘吃饭汉、 穷汉、 穹汉、 空头汉、 笨汉、 粗汉、 紫汉、 绿林好汉、 罗汉、 老山汉、 肥汉、 花腿闲汉、 英雄好汉、 莽汉、 蒙汉、 蜀汉、 蠢汉、 衡汉、 觅汉、 谎汉、 谬汉、 贼汉、 赌汉、 赤汉、 赤脚汉、 趁汉、 跎汉、 身在曹营心在汉、 车轴汉、 辰汉、 边罗汉、 达巴汉、 远汉、 连汉、 迥汉、 迭罗汉、 逼汉、 邈若河汉、 醉汉、 钝汉、 铁汉、 铮铮铁汉、 银汉、 长汉、 闲汉、 阶下汉、 阿罗汉、 隶汉、 雪罗汉、 霄汉、 青汉、 风汉、 饿汉、 鸟汉、 鹊汉、 龙汉

汉的拼音:hàn,去声调,声母为zh,韵母为àn。

汉的繁体字:漢 。

汉的部首:氵部。

汉的笔画:5画;汉字繁体字多少画:14画;汉字康熙字典多少画:15画。

汉的笔顺:汉的笔画顺序为ノノ一フノ丶丶一フ丶,书写为撇、撇、横、横撇、撇、点、点、横、横撇、点。

汉字五行属什么:属水;与汉字相同五行属水的起名用字有:华、文、海、红、平等五行属水的字。

汉字用来取名的人多吗:用字频率为378607人次

汉字取名的寓意:寓指宽厚、忠肝义胆、顶天立地之意。

汉字取名的寓意和象征:像征为意胸怀宽广、古道热肠、乐于助人之意。

汉字取名的含义:汉字含义为汉水、汉江、长江、大度之义。

好听的带汉的名字:

英汉、 汉青、 汉全、 汉才、 汉政、 汉华、 茂汉、 汉东

汉拼音 hàn    汉部首 氵 汉笔画 5 注音 ㄏㄢˋ    繁体字 漢 部首笔画 3 汉字结构 左右结构 造字法 原为形声 笔顺 捺捺横折捺 汉的意思、基本信息 汉五笔86:ICY 汉五笔98:ICY 五行:水 UniCode:U+6C49 四角号码:37140 仓颉:EE GBK编码:BABA 规范汉字:0311 汉的解释


(漢)
hàn  ㄏㄢˋ
◎ 天河:银汉。云汉。气冲霄汉。
◎ 成年男人:汉子。老汉。
◎ 中国人数最多的民族:汉族。汉人(a.汉族人;b.指汉代的人)。
◎ 中国朝代名:汉代。汉隶(a.汉代的隶书。b.具有东汉碑刻风格的隶书)。

英文翻译


Chinese   man

汉的详细解释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漢 hàn 
〈词性:名〉
(1) (会意。从水難(省去隹)声。音熯。本义:水名。即汉水)
(2) 同本义,又叫汉江,长江的最大支流 [the Hanshui River]
汉, 汉水也。上流曰漾。——《说文》
徐偃王处 汉东。——《韩非子·五蠹》
达于汉阴。——《列子·汤问》
汉之阴。
收众汉南。——《资治通鉴》
(3) 又如:汉女(传说中的汉水女神);汉津(汉水);汉阴(汉水南岸。水南岸背太阳叫阴,水北岸面太阳叫阳);汉渚(汉水水边;汉水)
(4) 银河。也称云汉、银汉、天汉 [the Milky Way;the Galaxy]
星汉灿烂。——曹操《步出门夏门行》
(5) 又如:汉沂(银河边);汉清(即清汉,天河)
(6) 朝代名,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共历24帝,统治406年 [the Han Dynasty]
匈奴留 汉使。——《汉书·李广苏建传》
不知有汉。——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其实汉贼。——《资治通鉴》
废汉自立。
(7) 又如:汉宇(汉室。指汉朝。也称汉家);汉军(汉朝的军队;元、清时称以汉人编成的军队);汉风(汉代的威风或诗风);汉唐(汉代和唐代。因两代的文治武功都很盛,故常常并称)
(8) 民族名。汉族的简称 [the Han nationality]。如:汉民族(即汉族);汉礼(汉族礼仪)
(9) 汉族人 [the Han people;the Hans]。如:汉军旗(汉族依照满洲兵制编入汉军各旗的人);汉旅(汉人军队);汉儿(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对汉人的称呼)
(10) 男子的俗称 [man]。如:醉汉(喝醉了的男子);单身汉(没有妻子的人);莽汉(粗鲁冒失的男子);老汉;壮汉
(11) 国名 [Han state]
(12) (公元 221—263)三国之一。史称季汉,又称蜀汉。刘备所建
(13) (公元 304—329)东晋十六国之一。西晋时刘渊称汉,后改为赵,史称前赵
(14) (公元311—347)东晋十六国之一。西晋时李雄称帝,国号成,至李寿时,改号为汉,史称成汉,也称后蜀
(15) (公元917—971)五代十国之一。刘隐称帝,国号汉,史称南汉

汉的汉语字典

[①][hàn]
[《廣韻》呼旰切,去翰,曉。]
“汉1”的繁体字。
(1)水名。汉水,也称汉江,为长江最长的支流。发源于今陕西省宁强县,流经湖北省,在武汉市入长江。
(2)天河;银河。
(3)男子。
(4)方言。称丈夫。
(5)契丹统治者对南人的称谓。元代对原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汉族人和契丹、女真、高丽等族人亦称汉。
(6)古指华夏族、汉族及其活动范围。
(7)民族名。汉族。中华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民族。参见“漢族”。
(8)汉语的简称。
(9)《汉书》的简称。
(10)朝代名。公元前206年刘邦灭秦,前202年称帝,国号汉,建都长安,史称西汉或前汉。公元8年外戚王莽一度称帝,国号新。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建都洛阳,史称东汉或後汉。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东汉灭亡。整个汉代共历二十四帝,406年。
(11)我国古代政权名。(1)三国之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蜀汉。263年亡于魏。(2)十六国之一。公元304年,刘渊起兵,自称汉王。308年,刘渊在平阳称帝。后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3)十六国之一。公元306年,李雄称帝,建都ㄎ,国号成。338年李寿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347年亡于东晋。(4)五代时的十国之一。公元917年,刘龑在广州称帝,国号越,后改为汉,史称南汉。971年亡于北宋。(5)五代之一。公元947年,刘知远在太原称帝,旋定都汴(今河南省开封市),国号汉。史称後汉。950年亡于後周。(6)五代时的十国之一。公元951年,刘旻在太原称帝,国号汉。史称北汉。979年亡于北宋。(7)五代时十国之一的前蜀(公元907年-925年)曾一度改国号为汉。后仍称蜀。(8)公元1360年,陈友谅在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称帝,国号汉。不久为朱元璋所灭。
(12)地名。汉中的简称。秦置汉中郡,包括今陕西省南部及湖北省西北部。汉仍之。
(13)地名。唐代州名。治所雒县,在今四川省广汉县。参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四川二·成都府》。
(14)地名。指汉皋山。又称方山、万山,在今湖北省襄阳县西北。
(15)地名。汉口或武汉市的省称。
(16)姓。参阅《通志·氏族二》。

音韵参考

[平水韵]:上平十四寒·去声十五翰
[国 语]:yì,hàn
[粤 语]:hon3
[闽南语]:han3

汉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释  
【巳集上】【水字部】 漢; 康熙笔画:15; 页码:页604第09(点击查看原图)  的拼音:
〔古文〕㵄?【唐韻】呼旰切【集韻】虛旰切【韻會】【正韻】虛汗切,?音熯。水名。【書·禹貢】嶓冢導漾,東流爲漢。 又天河也。【爾雅·釋天】箕斗之閒,漢津也。【史記·天官書】漢者,亦金之散氣。【揚泉·物理論】漢,水之精也。【詩·大雅】倬彼雲漢。 又漢中,郡名,秦惠王置。【廣輿記】今爲漢中府。 又漢口,地名。【廣輿記】漢陽府,本春秋鄖國地,漢屬江夏,唐曰沔州,亦曰漢陽。 又州名,屬成都府。【韻會】漢屬廣漢郡,唐置州。 又半漢,形容之辭。【張衡·南都賦】天馬半漢。 又【輟耕錄】今人謂賤丈夫爲漢子。 又高麗方言謂白曰漢。見【孫穆·雞林類事】。 又【集韻】他干切,音攤。太歲在申曰汭漢。亦作涒灘。 又【韻補】叶詩建切,音扇。【繁欽賦】長唐虎圈,迴望曼衍。槃旋岹嶢,上刺雲漢。
考證:〔【史記·天官書】漢者,六金之散氣。〕 謹照原文六改亦。 汉的字源字形

字源字形

汉语字典

偏旁部首

笔画查字

汉字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