麑字的意思

麑拼音    麑部首 鹿 麑笔画 19 注音 ㄋㄧˊ    繁体字 麑 部首笔画 11 汉字结构 半包围结构 造字法 形声 笔顺 捺横撇折竖竖横横折撇折撇竖横折横横撇折 麑的意思、基本信息 麑五笔86:YNJQ 麑五笔98:OXXQ 五行:火 UniCode:U+9E91 四角号码:00212 仓颉:IPHXU GBK编码:FB8C 规范汉字:8232 麑的解释


ní   ㄋㄧˊ
◎ 幼鹿。

麑的详细解释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ní 
〈词性:名〉
(1) 幼鹿 [fawns]
冬日麑裘。——《韩非子·五蠹》
(2) 又如:麑母(幼鹿之母);麑鹿(初生小鹿);麑裘(用小鹿皮做的皮衣);麑卵(鹿胎)

麑的汉语字典

[①][ní]
[《廣韻》五稽切,平齊,疑。]
幼鹿。

音韵参考

[广 韵]:五稽切,上平12齊,yí,蟹開四平齊疑
[平水韵]:上平八齐
[粤 语]:ngai4

麑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释  
【亥集下】【鹿字部】 麑; 康熙笔画:19; 页码:页1510第23(点击查看原图)  的拼音:
【唐韻】五雞切【集韻】【韻會】【正韻】硏奚切,?同猊。【說文】狻麑,獸也。【爾雅·釋獸】狻麑,如虦猫,食虎豹。【註】卽獅子也。出西域。漢順帝時,疏勒王獻幇牛及獅子。【穆天子傳】狻猊日走五百里。 又鹿子也。【禮·玉藻】麑裘靑豻褎,絞衣以裼之。【論語】素衣麑裘。【疏】麑裘,鹿子皮以爲裘也。 又人名。鉏麑,晉力士。見【左傳·宣三年】。 又【集韻】綿批切,音迷。義同。
考證:〔【穆天子傳】狻猊日行五百里。〕 謹照原文日行改日走。〔【左傳·宣三年】〕 謹照原文三年改二年。 麑的字源字形

字源字形

甲骨文  小篆   楷体   中国大陆宋体  台湾细明体  香港明体  日本明朝体  韩国明朝体  旧字形  

基本字义

ní(ㄋ一ˊ)

⒈  幼鹿。

造字法

形声:从鹿、儿声

English

fawn, young deer

汉语字典

偏旁部首

笔画查字

汉字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