幓拼音
shān 幓部首 巾 幓笔画 14 注音
ㄕㄢ 繁体字 幓 部首笔画 3 汉字结构 左右结构 造字法 笔顺 竖折竖折捺折捺折捺撇捺撇撇撇 幓的意思、基本信息 幓五笔86:MHCE 幓五笔98:MHCE 五行:火 UniCode:U+5E53 四角号码:43222 仓颉:LBIIH GBK编码:8EBB 规范汉字: 幓的解释
● 幓
shān ㄕㄢˉ
◎ 旌旗的飘带。
● 幓
shēn ㄕㄣˉ
◎ 古同“襂”,羽毛车饰或衣裳下垂的样子。
幓的汉语字典
[①][shān]
[《集韻》師銜切,平銜,生。]
旌旗的旒。
[②][shēn]
[《集韻》疏簪切,平侵,生。]
见“幓2纚”。
[③][qiāo]
[《集韻》千遥切,平宵,清。]
见“幓3頭”。
音韵参考
[国 语]:shān
[粤 语]:saam1
幓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释 【寅集中】【巾字部】 幓; 康熙笔画:14; 页码:页335第25(点击查看原图) 的拼音:【集韻】疏簪切,音森。與襂同。襂纚,衣裳毛羽垂貌。【揚雄·甘泉賦】蠖略蕤綏,灕雽幓纚。【註】師古曰:灕雽幓纚,車飾貌。 又【集韻】師炎切,音纖。旌旗正幅曰幓。 又師銜切,音衫。旌旗之斿也。【司馬相如·大人賦】垂旬始以爲幓兮。【註】幓,所銜反,旒也。 又【集韻】【類篇】?所感切。同縿。義同。 幓的字源字形
字源字形
中国大陆宋体
台湾细明体
香港明体
韩国明朝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