珽字的意思

珽拼音 tǐng    珽部首 王 珽笔画 10 注音 ㄊㄧㄥˇ    繁体字 珽 部首笔画 4 汉字结构 左右结构 造字法 形声 笔顺 横横竖横撇横竖横折捺 珽的意思、基本信息 珽五笔86:GTFP 珽五笔98:GTFP 五行:火 UniCode:U+73FD 四角号码:12141 仓颉:MGNKG GBK编码:AC45 规范汉字:6996 珽的解释


tǐng   ㄊㄧㄥˇ
◎ 玉笏。

珽的详细解释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tǐng 
〈词性:名〉
大圭。古代天子所持的玉笏,其形制因时而异 [jade tablet]
珽,大圭,长三尺。抒上,终葵首。——《说文》
天子搢珽方正于天下也。即考工玉人之大圭。——《礼记·玉藻》

珽的汉语字典

[①][tǐng]
[《廣韻》他鼎切,上迥,透。]
“珵2”的被通假字。
帝王所持的玉笏。

音韵参考

[广 韵]:他鼎切,上41迥,tǐng,梗開四上青透
[平水韵]:上声二十四迥
[粤 语]:ting5

珽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释  
【午集上】【玉字部】 珽; 康熙笔画:12; 页码:页732第19(点击查看原图)  的拼音:
【唐韻】他鼎切。【韻會】他頂切【正韻】徒鼎切,?音挺。【廣韻】玉名。【博雅】珽,笏也。【左傳·桓二年】袞冕黻珽。【註】珽,玉笏也。【禮·玉藻】天子搢珽,方正於天下也。【註】笏也。珽之言挺然無所屈也。謂之大圭,長三尺,杼上終葵首。終葵首者,於杼上又廣其首,方如椎頭,是謂無所屈,後則恆直。相玉書曰:珽玉六寸,明自照。 又人名。唐有姚珽。 又【集韻】湯丁切,音聽。大圭,長尺二寸。 【集韻】或作珵。毛氏曰:俗作〈词性:王任〉,誤。 珽的字源字形

字源字形

小篆   楷体   中国大陆宋体  台湾细明体  香港明体  日本明朝体  韩国明朝体  旧字形  

基本字义

tǐng(ㄊ一ㄥˇ)

⒈  玉笏。

造字法

形声:从王、廷声

English

jade tablet

汉语字典

偏旁部首

笔画查字

汉字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