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臘
là ㄌㄚˋ
◎ 见“腊2”。
[①][là]
[《廣韻》盧盍切,入盍,來。]
亦作“臈1”。
(1)祭名。古代称祭百神为“蜡”,祭祖先为“臘”;秦汉以后统称“臘”。
(2)岁末。因腊祭而得名,通指农历十二月或泛指冬月,常与“伏”相对。
(3)佛教戒律规定比丘受戒后每年夏季三个月安居一处,修习教义,称一腊。亦特指僧侣受戒后的岁数或泛指年龄。
(4)冬天腌制鱼肉鸡鸭等的通称。
(5)姓。
[②][liè]
[《集韻》力涉切,入葉,來。]
剑的两面刃。
音韵参考
[广 韵]:盧盍切,入28盍,là,咸開一入談來
[平水韵]:入声十五合
[粤 语]:laap6lip6
[闽南语]:lah8,lap8,liap8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释字源字形
臘
⒈ 歲終時合祭眾神的祭祀。《說文解字》:“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後漢書•卷四十六•陳寵傳》:“閉門不出入,猶用漢家祖臘。”
⒉ 陰曆十二月稱為“臘月”。唐•李頻《湘口送友人詩》:“零落梅花過殘臘,故園歸醉及新年。”《鏡花緣•第七回》:“遊來遊去,業已半載,轉瞬臘盡春初。”
⒊ 僧受戒得度的年歲。唐•劉禹錫《唐故衡嶽律大師湘潭唐興寺儼公碑》:“問年八十二,問臘六十一。”《景德傳燈錄•卷四•第一世法融禪師》:“壽六十四,臘四十一。 ”
⒋ 醃製的肉類。如:“臘肉”。
year end sacrifice; dried me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