扡拼音
tuō 扡部首 扌 扡笔画 6 注音
ㄊㄨㄛ 繁体字 扡 部首笔画 3 汉字结构 左右结构 造字法 笔顺 横竖横折竖折 扡的意思、基本信息 扡五笔86:RBN 扡五笔98:RBN 五行:金 UniCode:U+6261 四角号码:54012 仓颉:QPD GBK编码:924C 规范汉字: 扡的解释
● 扡
tuō ㄊㄨㄛˉ
◎ 古同“拖”。
● 扡
yǐ ㄧˇ
◎ 施加。
◎ 迁徙。
扡的汉语字典
[①][chǐ]
[《集韻》丑豸切,上紙,徹。]
顺着纹理劈析。
[②][tuō]
同“拖1”。
音韵参考
[广 韵]:移爾切,上4紙,yǐ,止開三上支A以
[国 语]:yǐ,chǐ,tuō
[粤 语]:ci2to1
扡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释 【卯集中】【手字部】 扡; 康熙笔画:7; 页码:页418第05(点击查看原图) 的拼音:【集韻】同拕。詳拕字註。 又【集韻】待可切,駝上聲。引也。【音學五書】古音徒可切。後人誤入紙韻。【詩·小雅】伐木掎矣。析薪扡矣。詳掎字註。 又【唐韻】移爾切,迤上聲。加也。又離也。 又【集韻】【韻會】?丑豸切,褫上聲。析也。又落也。與搋同。或作拸。 又【集韻】【韻會】?丈尒切,音豸。義同。又【集韻】丈蟹切,音廌。亦析也。 又余支切,音移。遷徙也。 又是義切,音豉。牽也。【韻會】《說文》引《詩》漢五經本作杝,今文《毛詩》陸德明所定作扡,音異字異而義實同。◎按《詩·小雅·釋文》敕氏反。又疏云:扡者,施也。觀其裂而漸相施及也。諸家音訓多从紙韻,今依《類篇》以古音爲正,而餘音附之。
考證:〔按詩小雅箋註,敕氏反。〕 謹照原書箋註改釋文。 扡的字源字形
字源字形
中国大陆宋体
台湾细明体
香港明体
韩国明朝体
旧字形